臉老師的十二天大兵日記

臉男
Jan 1, 2021

--

進營區前隨手拍檢查哨,自由ㄉ燈塔

12/14 到 12/25 在官田砲兵營當了十二天的補充兵,簡單整理寫在日記裡的觀察。

1.團體生活:高中就有種「特立獨行小王子」的認同,第一天突然開始需要遵守各種規則、又沒辦法和任何人聯繫,簡直焦慮到要哭了(睡前在公共電話打到第五通終於接通女友手機好感動),第四天比較摸清規則才重新找回我的小王子認同。

2.規則:軍中的底層規則是「說可以做的才可以做」,不過「沒有說可以做的」也不代表不能做,比如在集合場無所事事的時候其實可以拿書出來看,想自由行動同時避免被電的關鍵是思考哪些事「沒說可以做但做了無傷大雅」。

3.命令:來自幹部的命令常常是模糊、不完整或相互矛盾的,例如指定了工作但沒有分配,適時提出的建議通常會被接受,建議降低了他們的麻煩,也能讓事情往想要的方向發展,我有好幾次利用這個技巧為自己分配比較輕鬆的工作。

4.班頭:這梯補充兵有 130 個人,每 15 個人稱為一個「班」,每班身高最高的人(例如我)是「班頭」,負責清點人數、收發文件等等雜務。

和班上同梯變熟的契機發生在第二天,班頭代表全班到營舍(軍中的福利社)買生活用品,有人請我幫他買包金鋒,命令原文是:「只能買生活用品。」不過我猜這是一件「沒說可以做但做了無傷大雅」的事,也幫自己買了萬寶路的涼菸。把菸交回去後他和幾個同梯玩笑性質的開始叫我「澄哥」,在他眼裡我們也許因為生活圈落差太大存在隔閡,不過是個開始。

5. 抽菸:軍中把兩項下課或休息時間能做的事情視為福利,投飲料以及抽菸,如果表現不好(例如太吵、早點名軍歌唱太小聲),值星班長就會將這兩個福利暫時「沒收」,我想到有趣的地方是抽菸在這裡相較其他成癮物品特別被尊重(也許相較上社群網站),或許是因為抽菸相對比較好控管。

第一天所有人的打火機就會作為違禁品被收走,想要抽菸必須拿識別證和班長借用打火機,而且只能在特定的吸菸區抽。

我沒有抽菸習慣,不過會接受別人的邀請一起抽菸(歡迎送我捲菸!),或去朋友工作的水煙店玩,抽菸對我來說更像一個認識別人的方式,也有很多資訊只能在抽菸的時候知道(通常是各式各樣的八卦)。

我第一次走到吸菸區的時候想跟其他人借打火機,有人告訴我他們都靠「薪火相傳」 — 叼著菸湊近別人的菸、吸氣讓菸點起來,對我來說有點陌生,他挖苦我:「來這邊新兵日記跟人家學抽菸齁?」某天抽菸剛好碰到同班的人,他們很訝異我也會抽菸,隨後發現我都在「抽假菸」,正確的抽菸方式是把菸吸進喉嚨,不能只吸進口腔。

這種時刻會有點糗,但很棒,大學修林鶴玲的課聽她說過:「經驗稀薄的機會只有一次,一旦你是熟手以後,就再也看不到只有生手能看到的東西。」

也有人語氣沈重的和我傾訴自己的成癮經驗,他在「外面」都每天抽兩包,因為壓力和躁鬱症開始抽菸,就算嘗試戒菸一段時間,忍不住又開始抽菸的時候反而會菸癮更大。

6.出操:無論因為扁平足、過胖、過瘦、國手或者其他理由成為補充兵,共通點都是「不能承擔受傷風險(容易受傷、或受傷會很麻煩)」,所以十二天裡唯一稱得上運動的行程也就是不斷練習立正、稍息、轉彎等動作的「基本教練」,開始前也會先調查,讓沒辦法久站的人到旁邊坐著,身為久站會超痛的扁平足,我也是樂得直接去休息。

7.文件:被分派到一個公差是在營辦碎紙,剛好有機會瞄到一些軍中文件,例如教召菜單、會議資料、輔導記錄、檢討報告,我很喜歡從文件裡觀察一個組織如何運作,細節不方便多說,直觀印象是國軍要求幹部透過大兵手記(類似士兵的日記)、約談等形式細緻的追蹤基層官兵心理狀態和家庭狀況並加以輔導,而上層士官反而難以納入這套系統,這點滿有趣的。

8.志願役:雖然身體相對無法承擔受傷風險,補充兵大多還是有資格申請服志願役的,在我們這一梯當中,有六到七個人考慮報名志願役,也就是所謂的「簽下去」。

志願役是非常線性的職涯發展路線,起薪相對大多社會新鮮人高出一點,假期和薪水都是隨著年資穩定調漲。我問一個來自澎湖的同梯為什麼會想簽下去,他說自己在澎湖的工作是房務清潔,低薪又不穩定,在當地以他的條件也很難找到更好的工作。以前我一直認為從軍是個糟糕的選擇,不過對很多人來說,透過從軍獲得自己可能一輩子都沒辦法在其他工作擁有的待遇,反而是完全理性的選擇。

9.電視:第二天開始,吃飯時間餐廳都會播放無線台的新聞,我很久沒有看電視,相對我小時候,現在電視廣告的製作品質兩極分化似乎更明顯,廣告的產品有非常高的比例是針對高齡者的保健食品或保險。有個廣告把白色的美白霜擦在氧化泛黃的蘋果上,讓觀眾看到蘋果「變白了」,抽智商稅真的遠比想像中簡單。

10.Podcast:某天上台自我介紹提到我們公司在做 Podcast,之後來和我接觸的同梯裡有 Firstory 用戶、我的聽眾(我的聽眾還聽股癌和 M 觀點)、唐老師聽眾,滿驚訝的。

11.人物速寫:愛唱歌的 19 歲屏農弟弟勾著我肩膀宣布我是他男友,本來有點沾沾自喜我在小 gay 心中也是有行情的嗎?沒想到三分鐘後他就跑去宣布別人是他的男友、老公和小狗(不同人),太花心了吧。

睡我旁邊的弟弟也剛從高中畢業,睡前總是坐著張望很長時間才躺下來,像某種保持警戒姿態的小動物。

一個人曾經考上下士,在成功嶺當過教育班長,因為受傷不得不退伍、以補充兵身份服完義務役,他有很強的表現慾,渴望別人知道自己有過從軍經驗,聽到很多人不喜歡他、認為他在炫耀,這樣活著應該不輕鬆。

黝黑的胖子喜歡找另一個白淨的胖子聊天,或故意挑釁他,在這兩個人的組合裡面,黑胖子有種故意表現得討人厭來尋求關注的感覺。

12.卡塔莉娜:我在軍營裡看完了《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這是一本醫療人類學著作,敘述 90 年代巴西的精神病患如何在精神醫學藥療化、新自由主義、巴西政府精神病院去機構化政策等因素交互影響下,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姿態遭到家人名正言順視為非人排除,放逐至無人聞問的「生命療養院」等機構。

13.連長的故事:連長是我會想交個朋友的人,他和我們分享上一梯四個月有個人海洛英成癮, 因為讓他販毒的組織無限量供貨,剛進來兩天就發作一次,必須給他吃鎮靜劑,頭兩個月幾乎都在戒毒不可能放假,有個情況是他可以申請鑑定精神疾病直接驗退,但他不想被當成精神病患,堅持留下來戒毒,目前在餐飲業工作。

他說這樣的人看起來很可惡,但一個人從小在類似孤兒院的環境長大、十幾歲就被踢出去,事實上也很難有更好的選擇,他喜歡待在接新訓單位就是因為能見到形形色色剛要出社會的年輕人,讓他們有機會走向不同道路。或許就像《麥田捕手》。

《卡塔莉娜》全書最後提到人類學的探索是:「去想像一種包含我們自己,但尚未到來的人群。」跨越階級和群體見到這麼多和自己相同世代的人是個珍貴的經驗,我喜歡連長的故事最後建議我們尋找意義,以及寬容對待人的有限,簡單的道理,不過特別容易忘記。

--

--